微生態平衡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四版診療方案中
"要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雖然尚無批準上市的抗病毒藥物,基于既往研究結果,發病早期可使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也可選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重癥、危重癥病例的成功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有條件情況下可考慮恢復期血漿治療。" 圖 | 李蘭娟院士 李院士建議1:應對傳染性疾病,合理應用抗生素。 合理應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延緩耐藥菌,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形成。此外,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又給合理應用抗生素賦予了新的要求:保護原籍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防止定植抗力的下降;防止腸道耐藥菌的形成與過度生長;減少由腸道細菌易位引起的內源性感染。 李院士建議2:應對傳染性疾病,應用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主要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目前已經明確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為人體有益生理菌。補充益生菌的目的 在于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修復腸道菌膜屏障;提高腸道抵抗力;抑制潛在致病菌過度生長;促進腸上皮細胞分泌黏蛋白及潘氏細胞分泌SIgA;調節全身免疫功能等。 李院長建議3: 應對傳染性疾病,抗生素與微生態調節劑可以聯合應用。臨床上,大部分伴有感染的危重病人必須使用抗生素,而廣譜抗生素必然會影響到微生態活菌制劑,并不可避免地造成人體微生態系統平衡的紊亂。這似乎制約了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但是,從目前的研究資料結果看,抗生素與活菌制劑合用,對某些感染的 治療效果優于單用抗生素的治療效果。 人體內有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微生態系統。經過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正常菌群與人體處于共生狀態,并與人體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對促進人體生理機能的完善尤其是免疫功能的成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每一個人的消化道、頭發、口腔、鼻腔、以及生殖道內,都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微生態。 其中腸道微生態是人體內最主要且最復雜的微生態系統,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68%。腸道菌約有 500-1000 種以上,除細菌外,人體內還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體群等,這些細菌多達1000余種,它們在胎兒出生后2小時即進入人體,從此終生相伴直至人體死亡,各種細菌之間、細菌與人體之間和平共處,共同構成人體的微生態平衡。
貴州區域營銷熱線:0851-86766689 18798730888(同微信) |